安福县论坛

安福县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宜春走山 [复制链接]

1#
北京哪家皮肤病医院好 http://m.39.net/pf/a_4322685.html
武功山脉的博大不仅是因为它的高度,而且它的体量几乎逶迤到了赣中。作为罗霄山北支,武功山东出泸水,西出袁水,如此大的能量足见其伟。水的流向定格了一方水土的性格。我在武功山西麓突发奇想,如果芦溪一直向西,那么赣湘交界的这块土地必是另一番传奇。但是芦溪经过山口岩神奇转道,向东流入赣中腹地。一般而言,湘江作为秦帝国由北向南的主要通道明显优于赣江,到了汉朝另一番景象依稀呈现,赣江成为汉帝国进入岭南的黄金水道。公元前年西汉大将军灌婴在宜春筑城设立县治,此时武功山东麓的安平郡已经分崩离析,赣西和湘东的版图各归其主。“风萧萧兮白鹭起,雨蒙蒙兮野狼啼”。公元年(唐元和十五年)韩愈贬到袁州时的这番景象,无疑包含了文人际遇的内心情愫,但是此时地处袁江下游的赣中腹地已是风生水起。韩愈是袁州文化的源头,他像种子撒播赣西,在袁州大地流成了一条风韵千古的秀江。状元洲地处秀江中游,像一只随水沉浮的鸭子,被人称作“鸭婆洲”。洲上“山光群翠合,水邑四周平”,是江西第一位状元卢肇的发祥地,韩愈离开袁州23年后,袁州大山里如雨后初晴气象万千。十里五里碧滩接,一桨摇出青山青。推篷回首望长江,袁江远在千山上。袁江源自芦溪,至宜春名秀水,至新余名渝水,至樟树入赣江。似乎这条江经过哪里就有自己的名字。其实这条江古时称作南水或者牵水,亦称渝水,但在东汉时因为袁京的到来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:袁江。(山口岩)1从武功山东面迂回到西面,我在崇山峻岭中穿行,真实地领略到武功山脉的恢宏浩渺。进入明月山区的时候,我考虑是否先在宜春停顿,然后再往武功山西的芦溪。但是萍乡的朋友已经等在山口岩,我的考虑自然是一己之念。山口岩处在萍乡与宜春相交的位置,是芦溪进入哀水的隘口,两岸高山对峙,峡谷中的溪流在坝下形成潺潺流水,显然溯袁水入萍的可能性不大。在春夏雨水丰沛时节,或许不能排除放排的可能性。从历史渊源上看,萍是袁属地,但从地理上讲,萍乡与三湘的联系或许更加紧密,源出武功山脉的萍水也是湘江的一支,从这个意义上讲,萍乡作为由赣入湘的孔道也是天作之合。沿着芦溪南下,武功山西的景象与我在安福看到的大相径庭。武功山东是安福辖区,而西面是芦溪的地盘,分属两市两县。萍乡对于武功山景区的打造,其力度远超安福,这也难怪萍乡举全市之力,连武功山景区管委会都是县处级的建制。尽管安福开发武功山的历史很长,但照着现在这个趋势,用不了几年西风定然压倒东风。萍乡的朋友告诉我,山的那一面就是安福,如果坐缆车上山,用不了四十分钟就可以到达金顶。这个地方是东西两个方面上山的终点。(武功山西)西望武功山,高耸的黛色山峦依稀在目,但我没有上山的打算,因为我熟悉金顶的草甸。驱车前往宜春,走进被徐霞客誉为:“观日景如金在冶,游人履步彩云间”的明月山。其实看山需要角度。明月山是武功山脉次峰,海拔千米以上,站在合适的位置,12座高峰罗列,形似半轮明月。温汤河源自明月山,是袁水的主要支流。据说明月山有石,夜光如月。唐代诗僧齐已诗云:“山称明月好,月照遍山明。欲上诸峰去,无妨夜半行”。清同治年间的《安福县志》记载:“月山,即明月山。在治西百里,石洁如白雪,光照数里。上有仙坛,祈报甚多”。明月山温泉最有名。《太平寰宇记-袁州宜春县》记载:“《郡国志》云,宜春南乡有温泉,以生卵投之即熟,水中犹有鱼焉。”又州图云:“去州南三十五里,冬夏常热,涌出,以冷水相和可去风疾”。清馆吏郑鼎游山归来又浴温泉时,曾盛赞温汤温泉:“千山揽遍未须钱,薄暮荒村又得泉。热不困人寒不冷,亦狂亦狷亦神仙”。温汤镇依托明月山自然景观、禅宗文化、最早梯田和温泉开发建设特色小镇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。我不是第一次上明月山。但这一次我想看看仰山禅宗。青原行思是禅宗重要一支,对于仰山禅宗我并不熟悉。公元年(唐会昌元年),慧寂禅师由湖南郴州来到仰山,见四面各有佳峰,每峰如一莲花之叶,数十峰连绵叠嶂,便在这里搭建茅屋隐居下来。他自号“小释迦”,世称“仰山慧寂”。慧寂居仰山二十年,创立了禅宗五家中的第一家,因其发端于湖南沩山,成型于仰山,故称“沩仰宗”。(仰山寺)仰山栖隐寺古称仰山寺、栖隐寺、太平兴国寺、兴国古寺,是沩仰宗的祖庭。寺庙座落于集云峰下的盆地,与一般寺庙相比,建筑很有气势,也富有特色,似乎没有一般寺庙的中规中矩。背靠集云峰的正殿雄伟,照壁上“方圆默契”几个字方正圆润,而旁殿的建筑则讲究变化,层层叠叠,飞檐翘角,与周边山体深度融合,梵间缭绕中,让人感受一种别样的亲和。仰山栖隐禅寺兴起于唐代,鼎盛于宋元,延绵于明清,清末道光年间几近毁于火炬。鼎盛时期,仰山栖隐禅寺有殿、堂、楼、阁二十八座,僧人逾千。宋代著名文人黄庭坚、范成大、辛弃疾、朱熹等都曾慕名造访过。黄庭坚赋诗赞曰:简师飞锡地,天外集云峰。拏石松根瘦,欹窗竹影浓。山寒侵破衲,涧响杂疏钟。客问西来意,无言凭短筇。(仰山寺)仰山是明月山最富人气的地方。据专家考证,这是古籍中记载垦殖梯田之始。南宋诗人范成大在《骖鸾录》中写道“出庙三十里,至仰山,缘山腹乔松之磴甚危,岭阪上皆禾田,层层而上至顶,名曰梯田”。范成大亲历描述,说明明月山梯田形成于南宋之前,至今千年。这与我考察的遂川桃源梯田形成很大的认知差距。南宋之前在土地尚宽余的情况下,什么人需要在山上垦殖梯田?千年之前什么人走进了这座云遮雾罩的偏远之地繁衍生息?(明月山梯田)2袁江穿城而过,似一条白玉带环绕袁州。北岸双峰对峙,东边的大袁山与西边的小袁山像一对牵手的兄弟。公元年,袁水为牵水,袁山为五里山的时候,牵水之滨,五里山满目葱笼宛若处子。47岁的河南人袁京来到五里山。立冬时节,鸟雀归林,雨雾缭绕。袁京被森林的原始气息包裹,他深深呼吸这山中的空气,凝望霜叶染红的层林,似乎很满足。不知道袁京从哪条道进入宜春。豫西至此数千公里,其间无数名山大川,为何单单相中五里山?若论隐,严子陵选择的是一处远离城市的僻静山野。而五里山之巅宜春县治依稀在目。让袁京始料未及的是,因为他的到来让这一片江山易名。牵水易名袁水,五里山易名袁山。宜春设立郡治后,其名亦为袁州。袁京无非是一个隐士,何以让他生活过的这一片江山易名?袁氏是京城名门望族,父亲袁安是司徒。袁京兄弟三人,长兄袁裳,以儒学兴家,被和帝迁为郎官。弟袁敞,刚直廉励,不阿权贵,时任郎中、侍郎、侍中、步兵校尉,年出为东郡大守,同年拜大仆,后迁光禄勋,年任司空。年其子与尚书郎张俊书信交通,泄露朝庭机密,被皇太后和外戚邓氏兄弟逼迫辞职后自杀。袁京成长的年代从公元69年到公元87年(永平十二年至元和四年),汉明帝刘庄及其子章帝刘炟力精图治,政治清明,山河无恙,史称“明章之治”。不幸的是,袁京工作的年代外戚专权,宦官干政。始于和帝刘肇的外戚掌权,把东汉的政治生态搞得乌烟瘴气。袁京初拜郎中,稍迁侍中,出为蜀郡太守。在宦官专权,外戚朝政的腥风血雨中,袁京被迫辞官。他抛妻弃子南下云游,只想寻个地方隐姓埋名了此余生。袁氏家学渊远,父亲袁安以精通易学而举孝廉,历经明帝、章帝、和帝三朝而不衰,其从父辈起研学孟氏《易》,已成为袁氏家学,并影响子孙后代。袁京在北山荷锄躬耕,抚琴引鹤,潜心研究易经,卓有成效,央央《难记》传播天下。为当时研究易经有成就的名士之一,世称高士。是继东汉大隐士严子陵之后,第二位最具影响的山中高士。袁京的名气传到了洛阳,朝廷三次派人请袁京入朝为官,可袁京不为名利所动,三次都拒绝了回洛阳的机会,依旧在宜春过他的隐居生活,每天布衣宿食,斗笠草鞋,严然一个山中老农。而他的儿子在京城却官运亨通。长子袁彭,少传父业,历任广汉大守、南阳大守,次子袁汤历任司空、司徒,直迁大尉。其孙袁逢(袁汤子)也官至大傅,其曾孙袁绍、袁术均为三国时期著名人物。传说袁京徒步返京看望父母妻儿,走到自己家门口,仆人却不让进去。他们想不到这位穿粗衣布衫、足蹬草鞋、面容清瘦的农人,竟然是权倾朝野的大司徒的公子。幸好乳娘认出了他,才得以与父母见面。袁安见儿子如此穷困,执意劝他不必再去隐居。但袁京谢绝了,他说他回来只是为了看看父母,看到父母安好,他就要回去了。袁安劝阻不了,就叫人拿来银两衣物,备好车马,准备送袁京返回宜春。袁京笑曰,我能耕种,要这些钱物做什么,我有双脚,可以安步以车。他什么也没有要,仍是包袱雨伞,飘然回到山中。公元年,袁京病逝于宜春隐居的五里山,时年73岁。袁京死后,他的淡泊飘逸为世人景仰,人们将他葬于五里山的半山腰。宜春人逐将五里山改称袁山,称对面的望尖山叫小袁山。后世的人们为他修高士祠,建高士书院,甚至把袁山对面的一条路叫做高士路。隋朝撤安成郡改郡址称袁州。文献记载:“袁山因袁京而得名,袁州因袁山而得名”。(袁京墓)云山苍苍,江水泱泱,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。这是范仲俺唱给严子陵的词,送给袁京亦不为过。明朝大儒方孝孺在《高士袁京赞》中写道:紧袁之山,富春并峻,紧袁之水,严滩比清。严袁两公,东汉齐名。而明朝的另一位诗人叶涵云更是对袁京推崇有加,他赋诗曰:“汉室两伟人,千古更无比,子陵义诚高,毕竟有所倚,天子为故人,调节卧不起,客星犯帝座,光武成其美。匹夫百世师,劈空楼台起,矫矫留孤踪,先生犹贤矣。”道出了世人向往淡泊的内心期许。隐士实则隐而不仕,是封建政治生态下的产物。到了南北朝隐士似乎是一种时尚,而隐士文化更是愈加丰富,陶渊明的隐逸诗千古传颂: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问君何能尔,心远地自偏。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此中有真意,欲辩已忘言。我相信,宜春山水被袁京铸魂。3公元7年(乾道三年)8月,朱熹从武夷山前往岳麓书院访问山长张栻,这一行横穿江西,是朱熹第一次过袁州。朱熹一生三过袁州,写下了10多首诗,其中一首广为流传。我行宜春野,四顾多奇山。攒峦不可数,峭绝谁能攀?上有青葱木,下有清泠湾。更怜湾头石,一一神所剜。众目共遗弃,千秋保坚顽。我独抱孤赏,喟然起长叹!其实,宜春山水之美,不仅有朱熹的唱和,历史上韩愈、郑谷、陆希声、张商英、辛弃疾、范成大、黄庭坚、朱熹、徐霞客等许多文化名人都留下过诗文。韩愈曾任袁州刺史,他对世人说“莫以宜春远,江山多胜游”。其实,韩愈在袁州任刺史的时间只有九个月,这么短的时间何以在袁州留下如此大的影响?袁州之前,韩愈还做过不到两年的潮州刺史,在潮州韩愈的影响千年不衰,以至今日潮州人念念不忘这颗“南迁的种子”。而这两地的任职皆因上书谏迎佛骨表,触怒宪宗皇帝。公元年(唐元和十四年)正月,韩愈被流放潮州任刺史。公元年(唐元和十五年)十月,五十三岁的韩愈被量移袁州,算是皇帝的恩赐了。其实,九个月能干什么呢?或许一个官员在地方的影响主要还是在于他的精神气质。韩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,是大文豪啊,自然要被人慕其名仰其行。然而这仅仅是形式,内在的精神气质更让人动容。潮州之行,鞍马劳顿,爱女不幸夭折;袁州之行,侄儿染病离世。韩愈二岁丧母,三岁丧父,由长兄抚养长大,视兄嫂如父母,同样视侄儿如己出。面对仕途失意和痛失亲人双重打击,作为地方父母官的韩愈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,每到一地“察民情、施惠政”。《宜春县志》载:“宽刑禁,尚文学,悉奉昌黎为法。”“昔韩昌黎自岭南移守于此,教化既治,州民交口颂之。”袁州的后任者把他作为一面镜子,将府衙后堂的堂匾取名为“景韩堂”,到了明朝易为“仰韩堂”,明朝知府徐琏对“仰韩堂”作了深刻诠释:“事君仰其忠,交友仰其信,爱民仰其政,养士仰其学,恤孤仰其慈,进谏诤仰其鲠直,扶世教仰其原道,排异端仰其佛骨表,除民患仰其训鳄鱼,悯奴赎仰其禁为隶,慕文章仰其泰山北斗。”(《袁州府志》卷十三)崇尚简约,启迪民智,这怕是官员可以传世的秘笈吧。(昌黎阁)耸立袁山之巅的昌黎阁,需要告诉我的或许就是这些吧。袁山因为高士隐居已经不是一座普通的山。宜春人在山上设置了览胜阁、文澜阁、清风亭、松风亭、历史广场、名人草堂、归田园居以及碑林、石刻等历史文化景观,开发了百花园、珍稀植物园、水生植物园、鸟语林、观光果园、梵音飞瀑、花台叠水等自然生态风景区,以及儿童乐园、欢乐广场、音乐花园、攀岩、益寿园等休闲娱乐区,是一个寓教于乐的市民文化公园。行走山中,曲径通幽,云遮雾漫,怀古幽思由然而生。袁山墓亭,纪念高士袁京。云姑亭,纪念宜春籍宋成恭夏皇后。鹧鸪亭,纪念宜春籍唐名诗人郑谷。地处山巅的昌黎阁,纪念唐文学家、政治家韩愈。我想寻找的仍然是袁京的踪迹。可是历史太过久远,我看到的只有袁京的石雕以及石雕后面的墓亭。作为袁氏后裔,袁隆平院士为他的先人题写了墓碑:袁京之墓。袁京踪迹全无,在公园中行走很难体会隐士之风了。作者简介:李桂平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著有巜贛江十八滩》《赣江边的中国》巜天下良知》《小民家国》等10部。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