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乡方言拾贝
黄太升
1、生(sěi)银(nīn)看生(sěi)时(shèr),新银(nīn)看来时(shèr)。
(小孩将来有没有出息,看他小时候的言谈举止表现;新来的媳妇是否贤惠能干,看她嫁到夫家后勤俭持家、待人接物的表现。)
解说:生银,指出生后处于生长期的孩子,即现在所说的未成年人。生时(sěi.shèr),指生长时期。新银,指娶过门的新媳妇。南乡流传这句话,看似稀松平常,其实蕴含识人、育人的道理。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与未来,是祖国今天的花朵明天的栋梁;培育孩子的健康成长、成才至关重要。所以,“生银看生时”放在句首先说。大家知道,在《三字经》里有一句话:“香九龄,能温席,孝于亲,所当执。”说的是东汉时期有个小孩子叫黄香,9岁时母亲去世了,他非常孝敬父亲,夏天炎热为父亲打扇子:冬天寒冷为父亲温暖被窝。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“二十四孝”中黄香“扇枕温衾”的故事。黄香在孝敬父亲的日子里,一有空就抓紧时间勤奋学习,博览群书。长大后,知古今、明地理、善音律、懂五行,道德文章俱佳,被当时国人誉为“天下无双的国士”。汉章帝在文武百官面前称赞他“江夏黄童,天下无双”。后来他辅佐皇上治理朝政,深得人民拥戴。又如大家知道的“司马光砸缸”的故事。司马光小时与同伴小朋友一起在花园的假山上玩乐,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入大水缸里,其他小孩吓得惊慌失措,有个小伙伴则赶紧去请大人来救。在这命悬一线的危急关头,小小的司马光情急生智,举起石头砸破水缸,水流出人得救了。由此看出小司马光与众不同,机智果断。据史料记载,司马光小时候受家教很深,刻苦学习,做事用功,为人温良谦恭,长大后成为北宋政治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。
“新银看来时”,即娶过门的新媳妇好不好,看她对待丈夫家人的态度及做家务的能耐等方面表现如何。在南乡人眼中,一般来说,新媳妇对待长辈恭敬,对待丈夫和顺,对待小孩关心爱护,并能有条不紊料理家务活,就是好媳妇。若是待人傲慢,懒散不做家务活,就是不合格的媳妇。明朝末年,安福南乡甘洛三舍村有个女子叫刘淑英(村里叫刘淑),从小懂得孝敬长辈,能做家务活;尤其好读书,诗词文章挥笔立就,且通晓司马兵法、公孙剑术。17岁时嫁给安福县城鹤塘村在宁夏任巡抚的王振奇的次子王蔼,美德贤慧,生子永铨,治家有方,家人亲朋邻居皆赞之。崇祯十七年(年),明朝灭亡,淑英深感亡国之痛,散家财,招兵士,举旗抗清,成为才能超众的巾帼英雄。今存于安福县城南门的“莲舫庵”,就是爱国女诗人刘淑英所建。据说庵前“莲舫”两个大字,乃为刘淑英削发为尼时用自己的头发做成毛笔而挥就的。建国后,县佛教协会曾驻于此。刘淑英的美德功绩安福人民至今流传。
2、黄金不打教(gǎo)不成,打哩黄金做好人。
(黄金时代的儿童少年,若不敲打敲打,就难以成器;经历了敲打之后,就有希望成为栋梁之材。)
解说:教,南乡方言口音念(gǎo告)。打哩,即打了。初看这句话,难免觉得有点“家庭暴力”之嫌,细心品味其实不然。打,指敲打;而不是动不动就打孩子。而是说,处于黄金时期的儿童少年可塑性很强,要经过生活、学习的历练,不失时机地培养孩子纯正的品质和才能,如同很有必要像打造黄金产品一样多次提炼敲打才能成就正品、精品。例如:从前有个叫万斯同的孩子特别顽皮,谁也管不住他。有一天,他家里来了许多宾客,而他肆无忌惮地玩闹,遭到了宾客的批评。万斯同火冒三丈,掀翻了宾客的桌子,饭菜碗盘碎落一地,他的父亲因多在外地任职,没想到儿子在家如此玩劣任性。事后,他亲自严加管教,把儿子关进书房责罚。同时进行强制的管教措施,终于使孩子从生气、厌恶读书,到闭门思过;并从《茶经》中受到启发,开始用心读书。一年多以后,万斯同在书屋里读了很多书,父亲原谅了儿子。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用苦心。此后,万斯同师从黄宗羲,并在老师的鼓励下以布衣身份主编《明史》,前后花了19年时间,不接受俸禄,不接受官衔,保持了名节,终于成为中国史学家的典范;《明史》也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地位。可见“黄金不打教不成,打了黄金做好人”是有道理的。若是管教不严,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的娇生惯养生活,长大后好逸恶劳,又经不起挫折失败,甚至呆在家里“啃老”,将来又何以在社会上立足?又何以去担当家庭和社会的义务与责任?所以,南乡这句话的确是家庭教子育女的金玉良言。
3、生银(nīn)打点过年,太银打点莳(shěr)田。
(小孩子盼望着准备着欢欢喜喜过年,大人筹划着准备着春耕播种插秧)
解说:太银,指成年人。以前,农村的劳动和生活非常艰苦,吃了上顿愁下顿,饿得面黄肌瘦,皮包骨头;穿着上,打了补丁加补丁的衣服,还舍不得扔掉;可谓饥寒交迫。这种生活,一般上了年纪的人在农村大都经历过。正是这种苦难生活,小孩子一年来缺吃少穿,唯有到了过年(过春节)才有新衣服穿,才有好东西吃,还可得到父母、长辈的一点压岁钱。这可是孩子们一年天里难得的一次机会呀!所以,哪个孩子不盼望着打点着欢欢喜喜过个新年呢?!而对大人来说,要过个好年,就要下(hǎ)生色(花大气力、下苦功夫)种好田,多做事,争取多打粮食,多增加点收入,到年底方可“家中有粮,心里不慌”,一家人衣食无忧。有道是:“一年之计在于春,一生之计在于勤。”所以,大人们在春天到来之际就要打点筹划庄稼地里的选种、播种、插秧(莳田)等生产劳动。
今天,我们之所以记载“生银打点过年,太银打点莳田”这句话,一是记住我们前辈艰苦奋斗勤俭治家的历史,二是希望后代弘扬这种传统美德,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。记住“有恰(吃)要记得冇(mǎo)恰时,有穿要记得冇穿时,有钱(用)要记得冇钱时”,决不可铺张浪费。
4、作田伢(eá)崽(zēi)不怕考,今年就望明年好。
(作田人家的孩子不会害怕考试,今年就作好准备,指望明年能考上。)
解说:伢崽,儿童、少年。这句话表达了作田人家的孩子有着积极求上进的热切愿望。据说从前南乡有个大村子四面环山,村民生活很苦,极少有人出山去看外面的世界。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老先生,走进一户农家,家人热情款待。大约一个月后,老先生要离开时,送了两本书给户主的长子,一家人非常惊喜感激。于是拿两个篮子子分别装入红薯和芋头,再加两块腊肉回礼给老先生。老先生不收礼。户主老汉就叫大儿子挑着送出山外的大路上。一年后,大儿子接到老先生的书信,就去安福县城拜见老先生。又过了两年多,大儿子考取了秀才。全村沸腾了,大家欢喜得不得了。此后他又考取了举人,进士。随后村里读书风气兴盛起来,考取功名者相继出现。虽然也有一些考过多年却未考取的,但学得了知识,有了文化,在家里、村里、社会上起着不小的作用。俗话说“开卷有益,读书有用”,此言不虚也。“作田伢崽不怕考,今年就望明年好”一句,表现了农村孩子不懈努力、积极求知上进的精神风尚。
5、打铁冇(mǎo)样,边(wián)看边(wián)向(xiǎng)。
(铁匠师傅打造某样铁器时,没有样板模具;他们一边打一边看,完全按意愿需求的样式打制而成。)
解说:冇样,即眼前没有现存的样式。边看边向,指一边观察思考,一边动手改进;而其中的“向”字,特别有意思:有看(细心观察)的意思,有想(思考研究)的意思,有向他人学习请教的意思,还包括有向大自然万事万物学习的意思,进而不断改进完善,获得成功。所以,在南乡,若是有人遇上做某样东西或办某件事难以成功,想半途而废时,长辈们就鼓励说:“打铁冇样,边看边向!难道你不懂吗?”于是就动身去继续尝试做了。尽管难免还会出现多次失误或失败,而这句南乡方言勉励着他决不气馁,非要做下去不可。这或许就是一种锐意创新、开拓进取、顽强拼搏的精神吧。
是的,人类社会的发展史,就是一部不断尝试创新的发展史。从中国古代的“四大发明”(指南针、造纸术、印刷术、火药),到今天的种种科技发明创造,无不是“从无到有”的。例如:上世纪70年代,我国人口逐渐增多,而耕地面积有限,粮食面临严重短缺,怎么办?袁隆平以天下为己任,带领他的团队开始了高产杂交水稻研究,经过多年辛苦努力,终于取得了杂交水稻品种亩产粮食的大增收。从此不仅解决了我国粮食的严重紧缺问题,而且也令全球许多人远离了饥饿。袁隆平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可谓是“从无到有”。因此,他被誉为“世界杂交水稻之父”。又如我国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女科学家屠呦呦,面对千百年来人类被疟疾病困扰死亡的痛苦,几十年来她与团队成员致力于疟疾的防治研究,从中医药宝库中寻找创新源泉,从古医典籍中汲取创新灵感,从现代科技中汲取创新手段,坚持不懈,克服困难,联合攻关,成功地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青蒿素,并研制出系列青蒿素类药品。这一成就,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。
“打铁冇样,边看边向”这句南乡话,是否值得我们记住呢?
6、作禾(wó)得上(shǎng)头(lōu),作芋(yǖ)得下(hǎ)头(lōu).
(种稻子就是要得到上面长出的谷子,种芋头就是要得到下面长出的许多芋头。)
解说:这句话大家好理解。就是说,无论做什么事,目的是要求得个好收成,好结果。如上面说的无论种稻子,还是种芋头,目的是要获得作物的重要或主要的东西(谷子和芋头),然后是次要的(稻草和芋的茎叶)部分。这表明种作物要明确需求所在;但若是施肥与耕作不当,茎叶长势再好,却少了谷子和芋头,未免得不偿失。例如:一位村民负责人在召开春耕生产会上讲:“我们今年打算自家种什么,选哪些品种,都要因地制宜,因时而宜,因人而宜,更要因需而宜。我们相信大家都晓得‘作禾要得上头,作芋要得下头’的道理。祝愿大家今年的农作物增产增收,幸福生活乐无忧。”这番话里,引用“作禾得上头,作芋得下头”非常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大家的心愿。这句话反弹琵琶,还用来讽刺贪图私利的市侩小人。如:“他是个很精明的人,与他合伙做生意盈利了,他得大头,人家几个得小头;做生意亏了,责任要人家担大头,他担小头。真个是把‘作禾得上头,作芋得下头’的话学到家了。”这番话诙谐讽刺了自私自利的小人。又如一位母亲春节后对出门去外地做事的儿子说:“孩子,你长年在外打工,不怕吃苦受累,事业小有所成,妈高兴;但一要好好保养身体;二要关照好员工;千万不要做出‘作禾得上头,作芋得下头’的事情。这样,事业才能长长久久。”母亲的温情嘱咐中,告诫儿子在利益面前不要只考虑自己,还要多照顾别人。在情在理,具有远见。
这是关于地方乡土文化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