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福县论坛 宋代的慈善助学机构,寒士家庭与贡士庄 - 安福县论坛 - Powered by Discuz!NT Archiver

安福县论坛

首页 » 问答 » 常识 » 宋代的慈善助学机构,寒士家庭与贡士庄
TUhjnbcbe - 2022/11/9 20:39:00
治疗白癜风的著名专家 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%E5%88%98%E4%BA%91%E6%B6%9B/21900249?fr=aladdin

宋代教育机构虽发达,寒士家庭上学难

虽然宋代地方学校机构发达,加上印刷技术普及、书肆林立街头,让一般平民接触书本知识的机会变多,但是士人从小读书业儒,直到他学有所成准备应试,继而中举登科那天,恐怕也耗去人生的青春岁月。

宋代家庭要培养子弟不事生产,专心读书,在现实生活中举凡上课学费、购买书籍,或是远离故乡赶赴考场的旅费,所有项目必须注入的开销颇为可观,尤其对那些家无恒产的贫微寒士而言,算是沉重的经济负担。

杨万里、欧阳守道寒士出身,受接济考学

杨万里出身寒微,父祖为清贫儒士,对子孙寄望很深。在二十一岁那一年,父亲杨芾为让儿子增广见闻,鼓励他前往安福县拜刘安世为师(清纯先生),在机缘下认识同窗好友刘承弼。

杨万里

那时刘承弼叔父刘庭直是地方富豪,资产丰厚,个人拥有财力为乡里子弟开办私塾,置书馆教书,聚书至万卷,日延四方奔驰。他见杨万里在外乡生活清苦,刘庭直很疼惜这一位寒士处境,便直接邀入学馆中接济他的生活起居。事隔多年,每当杨万里回忆起这段求学生涯,内心充满著感激之意,也很庆幸自己受到刘氏家族的经济扶助。

在晚宋社会中,欧阳守道也有着类似遭遇。欧阳守道虽是吉州地区的著名学者,学术圈上受众人敬仰,早年他生活孤贫,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,所以家庭经济条件很差,他也只能靠着半工半读扛下家计。后来,乡里中有善心者见状不忍,为子孙聘雇他当童蒙师,欧阳守道自述:

《钦定四库全书·巽斋文集·送彭士安序》

在困顿之中有位贵人愿意伸手援助,让欧阳守道在读书举业之余,至少有些微薄收入来贴补家用。对于这一段甘苦往事,上面那封信文正是他用来勉励乡里中的清贫士人不要轻易放弃自己。

无奈的是,要像上述杨万里、欧阳守道两人有贵人相助,吉州寒士又有多少人可以得到这个机会?社会上那些贫苦士人的生活开销,若不是靠教学、文书工作赚取,就是有赖官学、书院学廪每月提拨给校内学生的微薄零用金。

吉州诗人欧阳鈇本出身官宦士族,家世背景不凡,但是在他这一代却累举失利,祖产又被胞弟挥霍殆尽,因此欧阳鈇只靠教书维生,家道中落。他逝世后并无余财,儿子欧阳行甫的生计困顿。虽然有教授愿意提供援助,将他纳入馆内学籍就读,每月至少支领些许钱粮简约过活,但总有放假,故例春秋丁祭,食鼓不鸣者旬月,或值假休。

吉安庐陵文化生态公园

每逢学舍闭廪期间,正是他生活最难熬的时刻。在走投无路的情形下,只好求援欧阳守道,希望借助这位师长人脉向其他学校推荐自己入馆,以解决当前燃眉之急。就吉州地区的读书人来说,生活中像他同样面临经济压力者,相信不在少数。

寒士上学难!考试旅费更难!

然而最让寒士感到困扰的,就是他们苦熬多年通过解试后,身上却没有旅费进京参加省试。地方解试通常在八月份举行,京城省试则在隔年二月,殿试三月,最后在四月集贤殿唱名中揭晓名次。

换句话说,诸位举人自离开故乡之日起算,至少得经历半年以上的长途往返行程,才能完成这趟省试之旅。不仅如此,宋代士人举业之难,更现实反应在食宿交通旅费上,欧阳守道述:

科举之为士病也,岂不甚哉!盖不惟工文患得之累其心也,文可以得矣,而贫无资者常厄于就试之费。礼部、国子监学在京师,四方之士有不远数千里试焉,近且俭者旅费不下三万,不能俭者不论,远者或倍或再倍也。

《钦定四库全书·巽斋文集·送刘季清赴补序》

在吉州,许多读书人因家中经济无法负担这笔费用,有人为节省盘缠,便步行前往京城,以疲躯力拼省试,最坏情形则是旅费筹措无门,被迫放弃省试机会。

长年下来,有识者眼见乡里中读书人为生计所苦,无法专心学业,其中甚至也有人经历这痛楚,不免产生怜惜之情。例如泰和人彭惟孝,乡士当试礼部,而以道远食贫未能驾者,君不待其求,亟馈之。

因同情,出现官办机构、公益组织“贡士庄”

或许,这也让他们开始意识到士人阶层的自身发展,那些乡居官员或地方富豪心有余力者,他们愿意主动向士人群体中处于弱势的另一族群伸出援手。

因此在南宋晚期以来,吉州地区出现一些官办机构或私人性公益组织,通常隶属于学校,专门用来资助乡里士人的赴考旅费。

淳祐八年,郡守李义山利用政务之暇整饬学校,并率领师生众人祭祀先贤之位,同时他也接受乡民刘氏请托,在庐陵县内规划兴建贡士庄工程。起初,因刘氏家境优渥,又意外自宣溪王氏产业中得到一块沃田,他见李义山主政的官府正大刀阔斧于文教事务,因此将儿子刘芮找来,说出身为一位父亲的内心想法:

《钦定四库全书·巽斋文集·庐陵贡士庄记》

眼见乡里中寒士举业艰困,刘氏要儿子知晓自己是位幸运者,纵使当前生活衣食无虞,还是得多替同乡士人的处境着想。父子俩恳谈后,将这笔土地捐赠官府,由其筹办贡士庄,资助庐陵境内读书人的赴考旅费。李义山有赖著富室的财力奥援,在郡学东侧搭建屋舍数楹,专属庐陵县士人的贡士庄终于成立。

创建初期,庄约当即制定且刊刻在石碑上,平日由地方官与教授共同监督庄院的营运财务,并将辖下庄田招募农民佃耕,每年总计可收租米约三千斛。由于食米载重,一般士人很难在长途旅程中随身携带,所以帐管人员会事先将米斛兑换现钱,每逢贡举之期,再视依规约发放旅费,这其中也包括前往京城参加太学、国子监补试者,都是庐陵贡士庄名单上的补助对象。

庐陵县分乡图

然而庐陵县既是郡城所在地,南宋晚期并非只有郡学旁建有贡士庄机构,另外在县学周围还设立两间,分别以贡士、登云来命名,而后者是景定年间由县宰熊震龙所建。

“贡士庄”不仅自助学子,还资助灾民

在景定五年,庐陵县遭逢久旱歉收,市场上粮食短缺、米价翻涨问题严重,地方官员忧虑饥馑灾情难以抑制,又见官仓中无积米可派粮赈济,官府只好招集诸位士人一起出面协商解决办法,打算说服他们同意将两所庄院储粮,以半价出售给县内百姓济饥,算是在急难中的权宜之计。

事实上,宋代贡士庄在资助贡举旅费外,偶逢地区性灾变,官府以赈饥为名挪借庄粮,平准粮食市场上的价格波动。另外,吉水县也算是重要的人口汇聚地,文教事业不亚郡城中心,尤其吉州地区每回贡举六十八人之中,出身吉水者约占总数二到三成,显示当地举业风气昌盛,士子竞争实力强。咸淳三年福建人陈升宰治吉水,由于当年八月正是贡举之期,他惊觉吉水至今还没有官设或民间性贡士互助机构,这点让他大感意外,同时也发起兴办的愿念。

进京赶考浮雕

蒙古大军压境,“贡士庄”成为军需供应要地

在当时,前线蒙古大军压境,晚宋正值国事方殷,各地郡县多困于军需征调,陈升仍设法筹措财源,甚至捐出自己部份薪俸来购置田产,以官府力量为吉水县民搭建贡士庄,虽然庄院规模远不及郡城般浩大,每年至少可以收取租米计四百余石,再全数转卖为现钱蓄积庄院,只为等待宾贡之日分送给诸位举人,可谓用心良苦。

虽然南宋后期吉州各地陆续设立贡士庄机构,但要维持一个公共组织的运作,还需要官员、学校师生长期性的监督控管,才能追求永续经营。以吉州郡学的贡士庄来说,最早由胡铨长孙胡槻为乡里创办,因为附设在郡学名下,所以直接让校方教职人员负责管理。

至咸淳六年,教授赵必禴彻底清点历年贡士庄钱谷的实际营收,他起算出昔日胡槻初创时,每年庄田可收租米约二千二百斛,后者则续承其志:

《钦定四库全书·文山集》

以上米斛数是由胡槻所设二千二百斛为基数,后世经营者再加入累计,无论地方官员或学校教授,他们在各个时间点上不断扩充、资助校产,并且辛苦操持贡士庄的财务运作。问题是,因为吉州地区每年申请经费补助的举人、监学待补生不断增加,在僧多粥少的情形下,同时也让贡士庄的财计收支浮现问题。

因此,赵必禴为开源节流,他招集校方人员讨论要如何扩充庄产,尤其江西地区水旱无常,校方未必每年都能足数收得租米,凭当前微薄的钱谷营收,迟早还是会入不敷出。后来另一名教授程申之与赵必禴备妥相关土地资料,一起相约前往郡府,请求官方能蠲除贡士庄名下田产的赋税,变相减轻学校支出。一开始遭受吏员刁难,所幸新任郡守缪元德得知后,同意蠲免学田赋税,让贡士庄每年营收提升至六千一百斛,暂时纾解庄院运作的财务压力。

综上可以看出,“贡士庄”从创建之初资助学子,到资助灾民,再到成军需供应地。这说明“贡士庄”越来越脱离创建初衷,成为宋朝朝廷直管机构。大家怎么看?

参考文献:

《南宋的贫士与贫宦》《诚斋集》《卢溪文集》《文山先生全集》《钦定四库全书》《巽斋文集》《文忠集》《宋代科举》《渭南文集》

1
查看完整版本: 宋代的慈善助学机构,寒士家庭与贡士庄